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老年艺术与政治当你老了与爱的逃离(3)

来源:运动精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5 05: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和洪萨的十四行诗中规整的将来时不同,复杂的时间观念和时光交错是恰当理解叶芝《当你老了》的前提。雅各布森和鲁迪在讨论《爱的忧伤》时,注意到

和洪萨的十四行诗中规整的将来时不同,复杂的时间观念和时光交错是恰当理解叶芝《当你老了》的前提。雅各布森和鲁迪在讨论《爱的忧伤》时,注意到“爱”这个词在《爱的忧伤》诗行中并未出现,而在《当你老了》中却以动词和名词形式一共出现了六次。但更为重要的是,这六次中所有的四次动词形式均是以过去时形式出现的,流传最广的一些中文译本就是在这里作了更动,令其部分或全部成为现在时,造成了误读。原诗中,“爱过”(loved)在第二诗节中被重复四次:

多少人曾爱过你欢畅优雅的时刻,/爱过你的美,以假意或真心,/但有一人爱过你朝圣者的灵魂,/爱过你变化着的脸上的悲哀。

“爱过”是从将来出发的过去时,语者认为到了老年的时刻,这些具象之美的爱慕者终将散去,无论真假的爱也都会消失。颇有深意的是,“爱”的过去时被延续到后两行,与前两次爱的动词用法时态实则相同。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并存,导致了真诚情感与带有破坏性的反讽之间的纠缠。恰是在分享着时间共同性的诗句中,语者开始强调自身的特殊性:那么,被语者引以为傲的、独特的对内在灵魂及其苦痛的爱其实并未能永恒,也并不那么特殊,它也将和对外在之美和欢乐的思慕一样成为过去。聆听者的面貌被描述成始终在成为过程中的“变化着”,而不是完成状态的“变化了的”,让这种通过时间对比而构成的反讽显得更为突出。

同样具有反讽性质的是,诗中所描述的对爱情的追求事实上是通过自恋来表现的。此前保持着平直文风的语者-诗人在此放肆地流露出了自诩独一无二的语气,自恋的口吻倒是与洪萨诗中的语者-诗人相通,后者在面对求爱被拒的命运时更是自怜自艾。语者愈是自矜,爱的逝去就愈成为突出的问题。关于诗中爱的逝去这个主题,已有多位学者试图诠释。这些分析并未充分考虑到此诗的一个内在矛盾:语者声称他所爱的是灵魂而非肉身,却沿用了传统的诗歌形式,用身体状态来定义老年、对比青春。

诗中灵与肉的二元对立以及诗体和话语之间的对立似乎都是通过爱的逃离而被超越的。首先,叶芝总是试图超越二元对立,这个倾向不仅来自布莱克,也来自神秘主义。哈珀指出,叶芝从未宣告过退出“金色黎明”,这是因为它的一些教条印证了诗人对现象界和真实界的理解:“在低下之处的东西和在崇高之处的东西是一样的”。这种对于灵魂的爱虽然成了过去,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通过逃离到达了另一个层面,并且“爱”本身在行为过程中成为不同高度的联系:

在闪亮的炉栅旁俯身,/略带悲伤地低语,爱是怎样逃离了/并在头顶的山上踱过步/又将他的脸隐藏在了群星之中。

“爱”的逃离最终意味着上升,通过与“群星”发生联系、形成共同体,才最终完成。

其次,当爱被拟人化、拥有了实在的身体之后,它才可能逃离。前文中语者所自矜的,是符合柏拉图哲学或是基督教教义的灵与肉的区分以及相应的选择——对灵魂的爱。而在诗的结尾处,大写的对于灵魂的爱却拥有了实在的身体,对灵与肉的二元区分至此被彻底抛弃。不妨再对比一下洪萨十四行诗的第三个诗节:诗人的爱不被接受,将埋身黄土成为“无骨的幽灵”,这是一个与叶芝诗相反的、完全失去肉身的下行状态。在诗的最后两行,叶芝没有追随文艺复兴法国诗人的下坠感和忧郁感,而是开始强调上升。与但丁的贝雅特丽丝或是歌德的永恒女性不同,灵魂之爱通过获得肉身而“逃离”,与造就这首诗的前半部分的爱的对象决裂,同时也与自恋决裂,到达了更高处。将脸隐藏在群星中,是否意味着生成了比自我更崇高、更强大的东西,这似乎并不确定,因而留下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结尾。

最后,虽然爱逃离了,但尘世并未被抛弃。读者可以设想拟人化的爱所处的奇妙位置:在同一个语句中,脚停留在人间,但是位于高出普通尘世的山巅,头到达了星辰的高度,最终连接了尘世与天空,使二者成为一体。这里需要设想的不是巨人化的躯体,而是绘画中采用的被压缩的视角,类似布莱克的画《阿尔比翁》的构图。或许叶芝本人也意识到了这首诗中的内在困难。可以设想,早期的叶芝所设想的拟人化的“爱”超脱了人间,完全进入了天空这个更高的层面。1895年3月,叶芝在《诗集》的序言中说,他以《玫瑰》为组诗标题,是因为“作者相信,他在这组诗中发现了唯一可以亲眼见到‘美与和平的永恒玫瑰’的途径”,但这样理想化的超验的玫瑰只能存在于高出人间的层面。1899年再版《诗集》时,叶芝放弃了这种激昂的语汇,希望自己将能目睹的是小写的“美与智慧”。到了1925年,叶芝60岁,他用略显挫折但仍态度坚决的措辞表示,自己“第一次意识到《玫瑰》所象征的东西与雪莱和斯宾塞的心智之美并不相同”,他所想象的玫瑰“与人类一起受磨难,而不是从远处看到的追求的目标”。此时的玫瑰,已经回到了人间,不再是视觉的对象,正如爱一般立足在尘世。

文章来源:《运动精品》 网址: http://www.ydjpzz.cn/qikandaodu/2021/0415/1508.html



上一篇:漫漫跑道
下一篇:我的健身小助手

运动精品投稿 | 运动精品编辑部| 运动精品版面费 | 运动精品论文发表 | 运动精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运动精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