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传承红色经典打造时代精品从曲艺剧望红台看传(2)

来源:运动精品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14: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望红台》中与宏大叙事的当代表达这种独特的审美相对应的,就是该剧中采用的三段式的结构样式,主线深刻,结构自然清新,富有诗意。从某种程度来

《望红台》中与宏大叙事的当代表达这种独特的审美相对应的,就是该剧中采用的三段式的结构样式,主线深刻,结构自然清新,富有诗意。从某种程度来讲,《苦水台》《甜水台》《望红台》的三部分篇章,有着某种隐喻的意味,富含深意,自然清淡的时间段落的划分让人在静静欣赏剧情的同时,有了一种特别的观剧体验。

《苦水台》充满着生活的苦涩,象征着苦难的地狱,生活在这的人们朝不保夕,贫困潦倒。四川民歌《爹也穷,妈也穷》就是这里生活的最好写照。童年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原本应该享受童年纯真生活、无忧无虑成长的孩子们,却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在幼小的心灵中体验生命的苦涩。这里有被父母卖掉的孩子,有饥寒交迫的苦工,有沿街乞讨只为一口饭吃的乞丐,还有耀武扬威、贪婪霸道的地主老财。一切的一切,仿佛但丁《神曲》中的地狱,隐喻出旧时代苦水台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是何其水深火热。

《甜水台》展示的是红军来后,巴中地区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场景,类似于但丁《神曲》中的天堂,这里面我们看到中国工农红军的红旗遍地,红军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人们欢欣鼓舞。红军就像黑夜中的北斗星,指引着前行的道路。大山和杜鹃久别重逢,紧紧拥抱在一起,在各种曲艺形式的展示下,甜水台上音乐响起:甜水台上一条路,天下要归苏维埃。

《望红台》这部分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憧憬和夙愿,是从旧时受尽欺凌的苦难后终于翻身做主人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盼红军、念红军的心的呼唤,属于写意的部分。四川扬琴《送别》这种曲艺形式的运用,将这种依依不舍的心情展示得淋漓尽致。尽管是以杜鹃和大山两人的身份进行展现的,但是隐喻在字里行间之外的广大群众对红军的不舍之情,在舞台上迎面而来,让人感动不已。质朴的情感、真挚的呼唤以及望眼欲穿的期盼,都化为满天飞舞的情愫,直达心间。那是爱的呼唤,那是不变的诺言。

舞台:融会贯通与诗意呈现

《望红台》的舞台呈现与主题的深情眷恋相互呼应,互相成全,丰富多变的舞台形式的运用使得主题的表达更为充分全面;而随着剧情渲染不断深刻的作品主题,又给这部剧的舞台呈现增添了内在肌理和灵魂。大家常说好的艺术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这句话用在《望红台》这部作品中,即得到最为充分的诠释。

该剧的开场,舞台中央是具有象征意味的舞美设计,舞台上下台口处分别有男女演员坐在舞台两侧。两侧的演员更多的时候是充当歌队的功能,多以合唱为主,内容大部分属于情绪性的,如开场的四川扬琴《犀牛望月》,女生四川扬琴《犀牛望月》,接下来转四川扬琴《花儿年年开》。无论是唱词还是音乐的旋律,都给人一种唯美抒情的感觉,将现场观众很快地带入到一种集体的、带有群体性特征的舞台氛围中去。大家随着优美抒情的音乐,将“守望”这一主题通过感性的舞台表现出来,融在自己的脑中,慢慢沉淀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舞台两侧的男女演员,也并不仅仅是充当歌队的功能,而是随着不同段落剧情的发展各司其职,或独立吟唱,或相互对唱,或男生集体吟唱,或女生共同放歌,形式极为灵活。这样做的优点有几个,一方面群众演员演出时一直在台上,形成了戏剧性的叙事场面;另一方面,舞台灵活生动,根据剧情需要,演员随时变化角色,跳入跳出的角色转化,只需要做舞台灯光的变化就能区分,可谓是设计巧妙,毫无违和感。同时,这种舞台表现形式也避免了演员临时上下场换场带来的现场观众情绪的中断,用直观的舞台语言传递了这样一个鲜明的信息:台上的演员和剧中故事是游离且统一的。游离是因为有不同角色身份的转换,统一是不管角色如何变换,讲故事的方式没有变,剧中传递的深深的感情没有变,深刻的坚守信念没有变。假如再说的多一点的话,就是剧中的人物在舞台上群体中独自站起表演的时候,毋庸置疑观众就会感受到,他/她背后有一群和他/她一样的人,不管是台上的演员本身还是剧中的角色,个体的命运遭遇在群体的背景下变得更具普遍意义,这种普遍性因为其身后的群众基础变得坚实广泛,很容易就让我们感同身受,达到艺术审美上所谓的“共情”的效果。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时候看完一部作品,哪怕剧情已经忘得支离破碎,但是那种内心被触动的感觉还能长久存在,或许正是因此缘故吧。

文章来源:《运动精品》 网址: http://www.ydjpzz.cn/qikandaodu/2021/0730/2114.html



上一篇:幅摄影精品展现宝安沧桑巨变礼赞新中国影像大
下一篇: 体育论文_《运动精品》投稿须知

运动精品投稿 | 运动精品编辑部| 运动精品版面费 | 运动精品论文发表 | 运动精品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运动精品》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